|
简历造假 混迹校园 |
|
2007年9月4日,已点击:24515次 来源: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关闭窗口] |
眉山人才网/洪雅人才网/彭山人才网/仁寿人才网/青神人才网/丹棱人才网/四川人才网/乐山人才网/眉山劳动力市场 为了赚取“外快”,有“生意”头脑的大学生当起了求职中介,专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介绍单位,投送简历。暗地里,他们却是为了收集高校学子的求职简历,以每份20—150元不等的价格,转而倒卖给其他应届毕业生或者用人单位。 知名简历众人索取 明年6月,沙区一所重点大学计算机系的王健冈将正式从学校毕业了。目前,小冈周围的同学都忙着联系工作,制作简历。经过2个星期的细致思考和认真打磨,小冈也写出了一份近1000字的求职简历。简历虽然字数不多,但句句真诚、细微,将小冈在学校里杰出的表现和实习期间单位的好评全部呈现了出来。 上个星期天,小冈带着简历来到了沙区人才市场碰碰运气,初次试验,小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全面的简历很快让一家小型公司决定录用他了。 小冈简历“过硬”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计算机系,大家都争着借小冈简历“学经”。正在这时,读大二的学弟找到小冈称,一家大型企业的经理是其叔叔,可以为小冈投份简历试试,同时还索取了简历的电子版。“怎么还要电子版呢?”对于小冈的疑问,学弟解释道:公司领导多,可以多打印几份给他们看看。 简历被他人卖了80元 之后几天,小冈询问学弟工作的消息,对方称还不知道,要等等。10月25日下午,小冈遇到了同样快毕业的学经济的老乡,向其问起找工作的事情,这位老乡便拉着他陪自己去“挑选”简历。老乡路上告诉小冈,他认识一位简历贩子,贩子那里有很多好的简历,价格在20—100元不等。 随后,他们来到了男生寝室,这个简历贩子其实是一位大三学生,打开电脑,里面的简历按照不同的价格归类分好。老乡选了一份价值50元的简历后,这位颇有职业道德的“贩子”,将简历拷贝给老乡,接着将电脑里的存档消掉并说:“看清楚了,你买的是版权,我这里没有底根了。” 出于好奇,小冈打开了价值80元的简历文档,发现自己的简历居然也在上面。“贩子”告诉他说,这是他从一个朋友手中花70元买的,只赚10元钱,“听说这份简历在求职场上实验过,管用。” 简历贩子一月赚3000 小冈立即找到学弟,学弟支吾着称:“我也是帮朋友忙,听说他在收集简历,20元一份,我就顺便给他了。”学弟告诉小冈,现在高校里那些专门收集简历卖给公司或者毕业生的简历贩子,多的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 假简历“打湿”前程 昨日,市教委有关负责人给记者透露了一个真实案例。在某杂志社实习的小陈本来干得不错,在实习期间非常勤奋,发表了多篇稿子,得到了社里许多人的认可。小陈认为在该杂志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是十拿九稳之事。然而,他在自己的简历中耍了小聪明,从而耽误了自己前途。小陈在实习期间共发稿20来篇,其中有3篇是长达10000字稿子,但他略加“浮夸”,写成了“发稿60余篇,长稿15条”。令小陈意外的是,他的简历送到杂志社人事部门后,偏偏又被转回他原来的实习部门进行考察。结果,本来挺欣赏他的主管领导一看简历就皱起眉头:印象当中小陈没发这么多稿。仔细一查,印证了领导的猜疑,小陈反而给报社留下了“不够诚实”的印象。主管领导虽然爱才,但考虑到新闻从业者的品德要求,最终放弃了小陈。 别让简历成求职绊脚石 “目前社会上确实有专门贩卖简历的人,大学生比较单纯,而且求职心切,很容易被这些人利用。”重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文老师告诉记者,最近有不少学生反映说,他们买了简历后到一些陌生的公司应聘,却发现这类公司往往存在一定问题。 对此,文老师提醒即将求职的大学生,警惕性应该从投简历时就开始树立,千万不能为了广撒网而随处投递简历。而大学生也坚决不能做“简历贩子”这个行当。“最好通过学校就业中心、合法的人才市场等正规渠道获取用人单位信息”,而在选择应聘公司前,也应该多了解对方的情况,“如果对方带有中介性质或者注册资本很少,就要多留一个心眼,别让简历反倒成了求职的绊脚石”。 七成学生同意造假 是什么样的市场吸引了大学生当起了“简历贩子”?记者现场调查了数十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有七成毕业生同意简历造假,有四成毕业生坦言自己买了简历———这就是高校学生当起“贩子”的根本原因所在。 那么,用假简历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制假者的诚信肯定要受到指责。然而,采访中,学生们认为,用人单位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要求,高校对制假简历现象的暧昧态度,则是简历造假的背景,也应该为大学生诚信缺失负些责任。 学生:因真的不敌假的 何丁:现在,大学生在求职简历上作假已经形成某种“气候”,因为那些单位的招聘条件比较苛刻,假如你单方面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就等于首先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平等的竞争平台上。尽管自己赢得的是诚信,但失去的却有可能是很多现实的就业机会。 王飞:求职简历造假,直接反映出的是一些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某些单位在用人观上的缺陷。现在,有些单位在选聘大学生时,不仅希望被聘用的大学生学识渊博、扎实,而且还要求他们英语、电脑等样样精通,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那些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更是受用人单位青睐。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求职大学生的客观实际不符,为大学生在简历上作假提供了“客观要求”。 专家: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龚德才:毕业生进行简历造假,用人单位开始可能被“假材料”吸引,但最后还是会查看毕业生档案,一旦发现有水分,必将会影响录用,结果将是“一步走错,全盘皆输”。所以,我建议毕业生将心思花在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上,而不是不切实际地在材料中“增光添彩”。 重庆大学团委书记杨成云:造假者千万不要自以为得逞,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也才能支撑个人的成长。弄虚作假是绝对不会有好结果的,套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市教委办公室副主任黎永宪:这种“造假”是非常有害的,是社会大背景在求职上的一种反映。控制这种现象的根本在学校。作为人才培养方,高校应当担负起制止大学生毕业生简历作假的责任。例如,高校在校园内强调求职诚信,一旦发现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一些成绩单、证明必须由学校盖章方被认可等,把好人才质量关。 编辑:李健海
来源:重庆青年报 |
◆
本类相关信息 |
|
|
|
|
最新公告 招考 资讯 |
|
|
|
|
|
|
|
热点专题调查 |
|
|
|
|
|
|
|
图片新闻 |
|
|
|
|
|
|
|
|